要孩子靜下來,先讓孩子動個夠
- easy1186
- 2016年5月2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作者 / 張旭鎧
從寶寶開始爬行,家裡就幾乎變成了孩子的遊樂場,尤其到了會走、會跑之後,孩子常常一溜煙地鑽到了桌底下,或者跳到沙發上。兩歲之前孩子動來動去,我們可能還不覺得有什麼問題,因為看到孩子從爬到會站、會走,爸媽總是感到高興!可是當孩子兩歲後,常有媽媽反應,孩子無法安靜下來看繪本;想要教他在紙上畫畫,他偏偏喜歡拿著彩色筆跑來跑去畫牆壁,這樣的狀況屬不屬於過動?該如何讓孩子靜下來?
學齡前的兒童發展學提到,「動」不只是幫助肢體發展,更有助於社會化的形成,包括人際互動、生活自理等,這是因為學齡前的兒童認知能力尚在發展,無法一下子只從聽覺接收並吸收大人跟他講的各種道理,而要發展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探索!孩子一邊走一邊到處拍打,這是藉由觸覺感受來認識各種物品;孩子到處跑跳、到處碰撞,正是藉由移動來感受不同的地面質地,並且學習判斷自己與物品或與其他人之間的「安全距離」。
從感覺統合的角度來看,學齡前兒童的「不安靜」,正是前庭覺(對速度的感覺)缺乏的最佳佐證,這是因為神經系統的成熟,必須依靠身體各處接受到的感覺刺激來幫助大腦神經的連結,所以為了前庭神經系統的良好整合,孩子就必須要「動」。
根據臨床統計,近年來家長普遍在意孩子的才藝與智力發展,因此越來越早要求孩子必須要坐下來聽講,甚至提早拿筆寫字,這樣揠苗助長的方式,不只對孩子的發展沒有幫助,甚至剝奪了孩子得到感覺刺激、促進大腦成熟的機會,於是孩子一逮到機會就開始到處跑、到處摸,媽媽只好跟在後面一直追、一直罵,這又讓孩子得到更多刺激、變得更興奮了,於是跑得更起勁、更無法安靜下來。這樣的戲碼常出現在都會區孩子身上,或許是孩子從小就被要求靜下來,也可能是活動空間不夠所導致,但我們都可以做改變!
想讓孩子靜下來嗎?那就先讓孩子動個夠吧!先從周末假日開始吧!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是很好的方式,但是活動方式不能局限於大人的要求,如果我們一味地要求孩子跑操場、走樓梯等缺乏樂趣的活動,大腦不僅不接受這樣的訊息刺激,甚至連情緒也變糟了!那該怎麼做才是正確又輕鬆的做法呢?找個空曠的場地,準備一顆海灘球,從丟接球開始,孩子自然在丟球、接球、追球的過程中得到速度的刺激!
或許您會問,孩子就已經靜不下來了!還讓他這樣動,會不會更過動?當大腦得到足夠的速度刺激感覺,並且能夠有效處理之後,孩子就不會如此的好動!只是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必須避免孩子因為動得太多而造成的像是脫水、曬傷、或是運動過度的傷害,因此我們必須觀察,當孩子氣喘吁吁、汗如雨下、臉部泛紅時,就該讓孩子先停下來擦擦汗、補充水分!
學齡前孩子每天應該動多久呢?我們會建議每天應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大肢體活動時間,讓孩子充分地發揮精力、滿足需求,而且活動時大腦所產生的多巴胺、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,也能夠幫助孩子心情愉悅、穩定,更能夠靜得下來好好學習!
(本文作者為職能治療師、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