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性別平等教育宣導文章 【界線清楚好自在~淺談人際界線】    
 (轉載自網路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作者:陳嘉玉 諮商心理師
  在一間擁擠的小餐館中,服務生客氣地詢問你是否接受與人併桌,此時你可能會拒絕服務生的請求,原因很可能只是因為「怪怪的」。
  而換了一個場合,可能是在公車上、電影院中、或是在公園的長椅上,你或許仍會有一樣的表現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?這可能是由於人際界線在無形之中對你產生的影響力。
  什麼是人際界線呢?他並不是一條看得到、摸得著的線,他也不是一個固定的領域或範圍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際界線,在這條線內都不喜歡讓不被允許的人侵入;同樣的,我們也該尊重他人的人際界線。 
    人際界線可概括的區分為物理上的界線及心理上的界線二種,以下為簡要的說明:
物理上的界線
  人際界線大概有多廣呢?人類學家Edward T. Hall曾運用人際距離學定出實際的距離,他認為人類會因時間與地點,人際關係及不同目標,設定出四個不同空間範圍:
1.親密距離(15-45 cm):親密距離只允許最親密的人(愛人、至親)進入,並進行擁抱、親吻等私密的互動。
2.個人距離(45-120 cm):這樣的距離大概是好友或夫妻在公共場合維持的距離。維持這個距離,代表你願意與對方建立溝通關係。而這樣的距離,是可能被他人以拳頭或腳攻擊的範圍,所以當陌生人侵入這樣的距離時,會使人有些防備及不舒服的感覺。
3.社會距離(1.2-3.5 m):這種距離的溝通通常發生在商業或社會行為上,通常是銷售員與顧客或是同學、同事之間的距離。這樣的距離可以讓我們得以溝通,又不會有太大的壓力。
4.公共距離(超過3.5 m):這是最遠的一種人際距離,可能是教授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距離,這樣的距離通常難以進行兩人的溝通;所以若有人刻意維持這樣的距離時,可能代表他不願意和你對話。
  這些人際距離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但即使你被允許進入親密距離內,有一些更私密的禁區(如:胸部、生殖器官、臀部、大腿)也不能碰觸,只有非常親密的對象在經由允許後才可以碰觸。
心理上的界線
  除了實際的界線之外,每個人的心理也有心理界線存在,心理界線會決定你如何處理所謂的「人情壓力」。例如:在期中考前,學長姊希望你協助系學會的活動、社團伙伴也缺人幫忙、男(女)朋友要約你出去,拒絕他們可能會傷害了人際關係,但若全部都答應,則可能破壞自己的心理界線。若一眛地堅持自己的心理界線,則可能得罪了他人;但若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,則也會使心理上的界線被破壞,而使自己心理失去平衡,並產生困擾。
  所以我們也要學習尊重他人的心理界線,才不會因此而傷害了彼此的感情。尤其是與我們較親近的人,更要小心因為太親近而忽略了他們的心理界線,避免在無形中造成感情上的傷害。
 
設定你的心界線
無論物理上的或心理上的界線,個人界線就像一個防護罩,不管我們走到哪裡,它都在我們身邊,彷彿是身體的一部分。我們不喜歡他人侵入我們的防護罩,也應該要尊重他人的個人界線。當別人用不好的方式侵入我們的界線時,我們有權利並且要有勇氣的告訴對方及拒絕;當別人也有同樣的反應出來時,我們也要能尊重別人,停止任何不受歡迎的舉動,並讓自己及他人都能維持最舒適的個人界線及良好的關係。

©

  • b-facebook
  • Twitter Round
bottom of page